三十二、 宗教必須看起來像什麼?

宗教信仰和與其伴隨的道德價值,通常都寄居在組織結構與既定的程序中,且用特定的象徵做表達。在西方社會,基督教設置的形式是如此根深柢固,常常連非教會的外人也易於認為某宗教一定和基督教有相似的結構與象徵。典型的有分隔的祈禱樓房、穩定的會眾,還有幫他們調解或諮詢的地方神職人員,這些都是其他宗教預期該有的相似元素。不過,就算粗想也都知道,宗教不必像這個模式。世界各大宗教展現多種相異的編排,一方面有聖職制度(sacerdotalism)、獻祭儀式、使用大量信仰輔具(如焚香、舞蹈、圖像)的重視聖餐主義(sacramentalism),二方面有激烈的禁慾主義以及單靠言語表達和祈禱的方式。前述兩個極端會同時出現在印度教或基督教這樣的一個大傳統裡,另外在正統的表現上,伊斯蘭教的禁慾來得更一致──它的宗教狂喜(ecstatic manifestations)則並非主流。

宗教崇拜的形式和頻率在各宗教間有很大的差異。它在如佛教的非有神論的系統當中,所蘊含的意義不同、採用的形式也不同。由於沒有超驗的神祇,祈禱就沒有意義、崇拜也沒有空間,且不用表達依賴、謙遜、屈從,更沒有理由頌宣──這些全都是基督教崇拜的一部分。然而,當代基督教的崇拜本身也是長期演進的結果。猶太-基督教的傳統歷經了好些世紀,有著根本上的改變。舊約要求向兇狠的神做動物獻祭,早從十九世紀主流新教的奉獻儀式中移除了。吟唱讚美、韻文的詩篇在經過兩百年後由通俗的詩歌取代,使基督教的崇拜有了相當不同的面貌。今日,擬人觀的上帝在基督教業已式微,且從現代神學的觀點來看,充滿擬人圖像的當代基督教崇拜格外顯得不合時宜。不意外地,有些現代的宗派擺脫了舊傳統(其古老的光澤很容易誤認是聖光)後,就該減少過去擬人的痕跡,就算沒有完全捨棄。不過甚至除了這樣的演變趨勢,基督教的宗派之間亦富含多元性,而若想建立任何崇拜的典型都會背離今日世界的宗教多元面向。是以,羅馬教會在信仰儀式上發展出聽覺、視覺、嗅覺的繁複運用。天主教的禮儀雖然摒棄其他宗教所用的舞蹈和藥材,但它有繁複的儀式、聖禮、祭衣、豐富的象徵手法、標註在日曆上不勝枚舉的典禮,還有教會的等級制度以及個人一生的各種儀式。和羅馬天主教反差最劇烈的是貴格會教徒,他們反對任何神職概念、任何儀式制定(甚至常在某些新教宗派裡非聖禮的紀念式),還有圖像與祭衣。新教宗教的特點顯現在強調信徒表現的合宜與能力以及對神聖性的否認,程度不一,舉凡建物、地點、季節、典禮,還有像護身符、念珠這樣的儀式輔具。福音派教徒拒絕神職的概念,而貴格會、弟兄會、基督弟兄會、基督教科學會的牧師都是無給職。大部分的新教宗派保留了分食麵包的儀式,他們常這麼做是因為把它當成紀念活動以服從經文,而不是把它當成有任何內在力量的儀式行為。因此,在某些例子,不同的行為會有相似的目的,而其他像分食麵包的例子,看起來相似的行為會依宗派的教義獲得特殊的意義。像基督教科學派認為神是抽象的原理、崇拜的行為,宗教目標也是常見的引領信徒與神心靈交融,不過它的宗派祈禱儀式保留了神的擬人觀,卻是相當不同的觀點。

新興宗教──且所有的宗教有時候都是新的──很可能不理會或丟棄某些傳統儀式和舊的既有信仰制度。它們若崛起於社會和科技的快速成長期,大多傾向這麼做,此時普羅大眾的生活模式正急遽轉變,對家庭、社群、教育、經濟秩序等基本制度的看法也全在改變。

新興宗教──且所有的宗教有時候都是新的──很可能不理會或丟棄某些傳統儀式和舊的既有信仰制度。它們若崛起於社會和科技的快速成長期,大多傾向這麼做,此時普羅大眾的生活模式正急遽轉變,對家庭、社群、教育、經濟秩序等基本制度的看法也全在改變。宗教處於一個更動態的社會、伴隨逐漸冷漠的社會關係、通訊新媒體的影響以及更垂手可得的各種資訊和知識,它的表達漸趨多元完全可以預期。西方社會的新興宗教不太可能在二、三、四或十五世紀或更早以前的教會結構中找到相同的性質。舉例來說,考量現代人口在社會、地理、每日移動的劇烈程度,認為新興宗教會把自己集合在一起、組織成穩定而不變的社群,這種想法並不恰當。還有其他的通訊技術取代了布道壇與印刷機,而就這個領域的活動、別的也一樣,新興宗教若不去擁抱這個時代發展的高端設備,也真令人驚訝。新興宗教的行事風格和宗教的傳統刻板印象不同,它們向西方社會之外尋求合法性,它們用新的靈性啟發技術,這一切都不足以剝奪它們成為人類宗教表現的資格。

三十三、 結語
下載白皮書